克罗地亚人伊万科维奇离开中国男足之后,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近日,在一次采访中,伊万又被谈到了中国男足。由于已经不再执教中国队了,他的发言显得随意而开放,当谈到中国球员的时候,伊万直截了当地点出了中国球员一个最大的短板,那就是跑动量不足。

伊万这样说道:“跑动量一直是个问题。比如说,张琳芃在对阵新加坡的比赛中跑动距离不到10公里,而他已经是全队跑得最多的了。而如今的比赛标准是每场至少跑11到14公里,这种差距会在比赛强度和比赛质量上体现出来。”
伊万以上发言一经曝光,立即引发了外界的一片热议。大多数中国球迷都认为,伊万对中国球员的批评虽然有些刺耳,但却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伊万提出的 “跑动差距” 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客观数据支撑的。在现代足球体系中,跑动量早已不是 “体力好坏” 的单一体现,而是战术执行、比赛投入度与团队协作的综合反映。对比那些欧洲球员,中国球员的跑动量的确是个大问题。伊万这一点说得没有任何毛病。
那么,中国球员为什么会跑动量不足呢?这应该是多重因素交织的深层问题。从训练层面来看,长期以来 “重技术、轻体能” 的训练理念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国内很多球队在日常训练中,更注重传接球、战术演练等显性技能,却忽视了体能储备、高强度间歇跑等隐性基础的打磨。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球员在正式比赛中要么 “想跑跑不动”,要么 “跑起来没效率”。

其次,从中超目前的环境来看,节奏和对抗强度与国际高水平联赛没法比,也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球员的跑动能力提升。试想,长期处于节奏较慢的比赛环境中,球员的身体机能和比赛意识会逐渐适应 “低强度模式”,这样的话,一旦进入世预赛、亚洲杯等高强度赛事,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不适应便会凸显。部分球员在联赛中存在 “求稳避伤” 的心态,尤其是核心球员因担心受伤影响职业生涯,在比赛中会不自觉地降低跑动强度,这种 “保护性跑动” 虽然能减少伤病风险,但也逐渐磨灭了球员的竞技血性。这无疑是中国球员跑动量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伊万以上观点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球员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面对这一短板,我们不能只停留口上,更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大家认为伊万说得对不对呢?欢迎评论区展开讨论。
上一篇:范德芬:太疯狂了!我从未在一场比赛中进过两球,这难以置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
vs
湖人
vs
洛杉矶湖人
vs
热火
vs
迈阿密热火
vs
明尼苏达联
vs
天津
vs
辽宁全运男篮
vs
天津全运男篮
vs
辽宁
vs
斯佳辉
vs
赵心童
vs
奥沙利文
vs
吴宜泽
vs
希金斯
vs
威尔逊
vs
上海全运男篮
vs
四川全运男篮
vs
四川
vs
上海
vs
葡萄牙U16